抗旱保秋 河南够拼-新华网河南频道
2025 08/21 07:28:34
来源:河南日报

抗旱保秋 河南够拼

字体:

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郭书磊在田间精心选育单倍体诱导系。受访者供图

淮滨县张庄乡启用刚维护好的猪拱城电灌站浇灌水稻。王长江 摄

孟州市河阳街道后龙村,植保无人机正在给花生田播撒肥料。张泽斌 摄

柘城县牛城乡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农户使用水肥一体化喷灌机为辣椒、花生套种田浇水。张子斌 摄

南阳市白桐干渠两岸群众利用干渠水源进行抗旱。崔培林 摄

  立秋已过,高温仍未退场。

  “这已经是第六轮浇水了,今年干旱比往年都要厉害。”8月17日,在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田间,种粮大户李继才擦去额头上的汗珠,“今年老天爷不作美,但咱不能认输。”

  7月以来,河南遭遇64年不遇的极端高温干旱“烤”验:全省平均气温达30.5℃,较常年偏高3.1℃;降雨量较常年锐减51.2%,三次大范围异常高温天气过程接踵而至,给秋粮生产带来层层阻碍。

  烈日炙烤下的中原大地,展开了一场汇聚全省上下力量的“解渴”行动。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田埂上深深浅浅的脚印、沾满泥浆的裤管,以及农机不知疲倦的轰鸣。

 1 科技赋能 智慧抗旱从容施策

  八月的豫中平原,热浪翻滚着掠过田野。陈曹乡的玉米地里,数十台绞盘式喷灌机正隆隆作业,水雾在烈日下折射出一道道彩虹,滋润着干渴的茎秆。

  300米外,建安区种业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郭华蹲在田埂上,轻轻拨开翠绿的花生秧说:“看,花生已经进入膨果期了,需要及时进行‘一喷多促’。”他捻起一把泥土细细摩挲,“现在最关键的就是防治病虫害,根据土壤情况施加叶面肥,把这些工作做到位,丰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一旁的李继才连连点头,掏出手机拨通无人机飞手电话:“光辉,地里该除虫了,还得麻烦你跑一趟。”“没问题,这就到!”电话那头传来干脆的应答。

  不一会儿,李光辉就带着大疆T70P农业无人机出现在田边。他调试着设备,拍了拍机身:“别看它小巧,一袋尿素两分钟撒完,一小时能管近百亩地,顶过去20个人忙一天。”

  望着空中灵活穿梭的无人机,李继才笑着说:“时代变了,种地也得跟着‘开窍’,这科技的法子,就是省心!”

  从豫中平原的田间作业,到黄河北岸的智慧管理,河南农业的科技图景正徐徐展开。

  8月18日,走进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师寨镇香时庄村前的农田“六情”预警监测站,LED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各类数据——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预警……就像给农田装上了“智慧大脑”。环顾四周,苗情监测系统、多功能气象站、孢子捕捉仪等设备宛如一支24小时值守的“数字哨兵”,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这些设备可不是摆设。”平原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科科员郭星指着大屏解释,“它们通过农业物联网平台连在一起,搭起了‘空天地’三位一体的监测网。就像给农田做CT,叶片上的虫卵、土壤里的墒情变化,都逃不过它们的‘眼睛’。”

  监测站外,在原武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粮大户申继锋的600多亩田地正享受着“六情”预警监测系统的智能呵护。

  站在田埂上,申继锋望着眼前的玉米田感慨:“自从建成高标准农田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灌溉系统精准高效,排水沟渠通畅无阻,田间道路平整畅通。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启动自动喷灌,既省水又省人工,给粮食丰产打了好底子。”

  在河南,科技抗旱的智慧图景已蔚然成势:智慧灌溉让每滴水精准滋养作物根系,无人机飞防如“空中卫士”守护万亩良田,虫情监测仪似“火眼金睛”实时捕捉病虫害踪迹……从过去“看天脸色”的被动应付,到如今“知天而作”的从容施策,科技正悄然重塑着农耕文明的内核,让中原大地在现代农业的浪潮中焕发勃勃生机。

  2 智慧育种 抗逆良种筑牢底气

  当极端天气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常态”,河南的育种科研人员正用分子生物学的精密仪器,在实验室与试验田间架起一座通往丰收的科技桥梁。

  8月18日,在西华县清河驿乡后王村的高标准农田里,连片的玉米田绿浪翻滚。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盼盼蹲身拨开层层叶片,仔细查看玉米穗的发育情况。

  身旁的种植大户王红卫脸上难掩喜悦。他今年栽种的150亩郑单819玉米,在持续高温的“烤验”下彰显极强的适应性:雌雄穗发育未受高温干旱的影响,抽雄散粉期协调一致,金黄饱满的花粉活力充沛,吐露的花丝数量众多,形成了完美的授粉效果,使得籽粒发育饱满均匀。

  现代育种技术持续推动玉米品种抗逆性全面升级。抗旱性方面,秋乐368通过优良基因聚合,改良根系结构、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干旱条件下仍能稳健生长;君育136通过导入抗锈和抗旱基因,在黄淮海区域展现强抗旱性,兼顾高抗锈病与丰产性;黄金粮MY73聚合耐密基因,在密植环境中保持稳产能力。

  在玉米抗病育种领域,河南农业大学汤继华团队另辟蹊径,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精准聚合抗锈病、茎腐病等优异基因,成功培育出“康农玉8009”等突破性品种。2024年黄淮海地区遭遇大面积锈病侵袭时,该品种在重灾区依然交出亩产超1000公斤的亮眼答卷,且倒伏率控制在5%以下,展现出“多重抗性+高产稳产”的双重优势。

  在抗倒伏性能上,秋乐368的三层霸王根抓地牢,粗壮茎秆弹性优异,大风大雨中表现稳定;YD8010以253.3cm的平均株高和100cm的穗位高形成矮秆优势,抗倒伏能力强劲,为稳产筑牢根基。

  随着MY73、现代959、秋乐368、郑单819等一批高产抗逆新品种的规模化推广,河南玉米产业加速迈入品种更新换代的快车道。低密度、抗性差的传统品种被逐步淘汰,耐密植、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成为田间主力,不仅推动全省玉米单产持续稳步提升,更以“良种+良法”的协同效应,为秋粮均衡增产注入强劲动力,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 协力攻坚 夺取秋粮好收成

  当前,中原大地的玉米进入决定产量的灌浆关键期,籽粒充实度直接决定最终产量。8月19日,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耕作与栽培室主任乔江方蹲在舞阳县的玉米试验田里,指尖捏开一枚玉米穗,眉头微蹙:“看这秃尖和花粒,都是7月持续高温造成的。”

  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连日不间断的调研现象:南阳方城部分田块出现“娃娃穗”、行粒数偏少等情况,灌浆过程出现花粒、秃尖等问题。而在前期同步铺设滴灌水肥一体化的田块,如郸城国家农高区豫丹生态农业合作社、舞阳县东红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田块里,玉米穗一粒封顶,授粉结实性明显好于一般管理田块。

  “眼下,通过水肥精准调控、‘一喷多促’等技术协同发力,可以有效提升灌浆强度,增加粒重,为稳产奠定基础。”乔江方说。

  像乔江方一样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群众进行科学田管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还有很多。7月中旬开始,省农业农村厅派出18个省级秋粮专家组和9个抗旱保秋指导组,全省专家和农技人员累计下乡指导4.91万人次,举办培训857期,指导培训农户80.68万人次。

  打赢这场抗旱保秋攻坚战,离不开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各部门密切配合。

  针对旱情,省财政紧急下拨2000万元抗旱资金,现金预拨中央1亿元“一喷多促”资金,下达6330万元抗旱资金,支持重点地区抗旱保秋。周口、驻马店分别安排下拨抗旱资金2000万元、900万元,支持应急打井、机井维修、调水引水、设备购置;

  农业农村部门统筹用好115万眼机井,持续做好机井检修,便于群众浇灌。针对机井不足、群众排队情况,周口、驻马店两市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打应急井1.88万眼,同时发挥沟渠连通成果,组织水泵抽引河水补源,挖掘浇灌潜力;

  水利部门6月下旬以来组织大中型水库引水11亿立方米,并调引黄河水支援周口等地抗旱浇灌……

  丰产的威胁不只干旱,随着高温和降雨天气增多,河南将可能面临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复杂局面。

  为严防旱涝并发、旱涝急转造成大面积农田内涝,农业农村部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启动了农村沟渠连通集中整治,全省共投入资金51.12亿元,完成连通整治11.76万公里,基本实现了重点区域、重点农田“有沟渠、能连通”。同时,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推进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储备了一批应急排涝机械。

  此外,农业农村部门还与气象部门建立了定期会商研判机制,一旦出现强降雨天气,将提前与气象部门进行会商,根据土壤墒情、雨量大小,适时发布农田渍涝风险预警,提醒各地做好防范应对。

  天不帮忙人努力。眼下,全省上下正向着“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的目标全力冲刺,千方百计夺取秋粮好收成。(记者 刘婷婷 宋沣益)

  记者手记

  科技赋能下的“抗旱辩证法”

  烈日炙烤下的中原大地,一场没有硝烟的抗旱保秋战役正在上演。行走在河南的田间地头,汗水浸透的衣衫与农机轰鸣的交响中,记者深刻感受到:这场与自然的较量,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定胜天”,而是科技赋能下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在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农艺师郭华蹲在田埂上,指尖捻起的已不仅是泥土,更是数据;种植户李继才拨通的电话,召唤来的也不仅是劳力,而是高效的“铁帮手”;而在新乡平原示范区的“六情”监测站仿佛给农田装上了“数字大脑”。

  更令人惊叹的智慧,藏在实验室的试管与田间的种苗里。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分子标记、基因聚合技术,最终化作名为郑单819、秋乐368等一粒粒优秀种子,在高温下用饱满的籽粒诉说着藏粮于技的硬道理。

  抗旱的战线早已前移,它起始于种子萌芽之前,根植于基因序列之中。育种家们用科学的预见性,为农民穿上了对抗无常气候的“隐形盔甲”。

  在舞阳县,乔江方研究员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将这场行动的精细度推向了极致。灌溉、施肥、喷药、收获……每一个环节都被拆解、量化、优化,形成一套科学管护的“组合拳”。

  这背后,是从粗放管理到精准农业的跃迁。它告诉我们,应对天灾,不仅要有斗志,更要有细致的功夫。即便天不帮忙,我们也要在每一个可能的环节抠出产量,积小胜为大胜。

  这场“解渴”行动,解的不只是农田之渴,更是传统农业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能力之渴”与“信心之渴”。它诠释着新时代的“抗旱辩证法”:最大的力量,不再是硬碰硬的对抗,而是借助科技与智慧达成的融合与超越。

  如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尽最大的努力和智慧,将一场严峻的“烤”验,转化为迈向现代农业的“成人礼”。他们滴落的汗珠,终将化作秋日里最沉甸甸的丰收馈赠。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晓飞 谷婷婷】